7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8.3 多地多部门在推动转型等方面发力
2022-08-30 14:51:15
个人图书馆-让快乐伴你一生 2023-07-03 14:30:01
(相关资料图)
取贯穿全境的“洛河”和长期称谓的“永宁”各一字得名。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置南渑池县及崤县,属司州恒农郡。延昌二年(513)置南陕县,属司州恒农郡,置金门县,属宜阳郡。西魏大统三年(537)置北宜阳县,治黄栌城,属义州宜阳郡。后金门县废入北宜阳县。北齐改北宜阳县为熊耳县。北周改南渑池县为昌洛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昌洛县为洛水县。大业元年(605)废,崤县、洛水县并入熊耳县。义宁二年(618)熊耳县更名永宁县,同时徙治永固城。后治所几经变迁。金皇统初年(1142)永宁县属韶州。正隆元年(1156)永宁县改属嵩州。元代永宁属河南路河南府。至元三年(1266)长水县并入永宁县,属河南府。明清时永宁县属河南府。1913年改永宁县为洛宁县,属豫西道。1914年属河洛道。1927年道废,直属河南省、1932年属河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1947年分设洛南、洛北两县。1949年两县复并为洛宁县,属陕州专区。1952年属洛阳专区。王范清真寺该寺又称王范礼拜寺,始建于明末,具体年代不详。当时仅有瓦房3间,至清初人口繁衍,财力亦及,始新建大殿3间,面积117平方米,为单檐卷棚歇山式建筑,飞檐高举,单挑斗拱,龙脊瓦兽,沥金绘彩,显得典雅庄重,气势非凡。同期还建有南北讲堂、门房各3间,成四合院格局。当时,寺内曾藏有清皇圣旨及钦赐“万岁牌”等珍贵文物,民国以来,均已散失。解放初期基本维持原貌,十年动乱始遭破坏,损失严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曾两次大修,再现原貌。现全寺总建筑面积为957平方米.寺内现存“开天古教”古匾1块,系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所制,其字迹雍容典雅,结构规整,苍劲有力,为清代盛行之馆阁体书法。另有乾隆时期用以练武的“抱石”1块,重300斤,可知当地回族素有尚武练功之传统。本寺还曾编有《穆民基础》(油印本)、《穆民常识》(铅印本)等小册子,以教化指导民众。著名阿訇《古兰经》音韵学家买俊三(1888—1967年)为本坊人,少家贫,及长则辗转河南、山西、甘肃、陕西各地求学,后赴麦加朝觐,经印度留加尔各达学习印度语。侨居麦加期间,专攻音韵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回国,曾在上海、西安、郑州、开封等地讲学、任教长,并与达浦生、哈德成等人一起致力于伊斯兰事业。曾创立“中国回教书局”,并自任经理兼发行,编印了《阿文初级课本》、《礼拜必读》、《正教真拴》等书籍,同时与埃及哈勒比书局签约经销原版阿文经典。出版了留埃及学者马坚、张秉锋等人的著作数十种,并翻译介绍了大量外国文学、法律、哲学、历法及字词典等著作,为促进伊斯兰事业及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中原清真寺该寺创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先后经历同治、光绪、民国等朝代,风雨沧桑,屡经毁建、规模形制逐渐完善,1958年以后长期关闭,1983年重新开门恢复活动。寺占地面积约9亩,总建筑面积435平方米,大殿建筑面积为282平方米。大殿为传统古典式建筑。有教民127户,658人,回族。尊行老格迪国教礼。寺有阿訇1人,念经满拉2人,并有少量藏经。[ 最近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