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姜晓蓉 干婧
斯民小学古色古香的校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曾经,它们是快被遗忘的乡村小学,面临着生源的流失却无能为力。现在,不但当地学生留下了,还有一群城市的家长带着孩子来了。寂寥的村小重新焕发出生机,在这些家庭的新选择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以前,佳盈根本没想过,她会一个人带着9岁的儿子,来到绍兴诸暨的这所乡村小学。儿子上学,她伴读。在这里,她遇到了其他10多位学生和家长,他们大都来自长三角的各大城市。
这甚至让校长斯剑光都有些吃惊。就在几年前,这所创立已近百年的斯民小学,和许多乡村学校一样,学生越来越少,都快办不下去了。
斯剑光说,2005年他到任校长时,全校还有400多名学生,之后学生数量每年递减。2019年,新入学学生只有6名,全校学生只有63名。
这几年,来就读的孩子却明显变多了起来,现在已经恢复到了近百名,很多还是来自远处的大城市。
这当然得益于诸暨教体局的支持,为了保护这所百年村小,打破原先按户籍划片招生的政策:只要父母有浙江省居住证的小学适龄儿童,都可以来斯民小学读书,并且拥有学籍。
但这肯定远远不足以吸引城里的孩子,何况,还有外省的学生。斯民小学有什么特别的魅力吗?
无独有偶,在离斯民小学100多公里外,杭州淳安富文乡中心小学,同样是100名左右的学生,却有40多名外地学生,生源遍及全国15个省份。
当教育内卷越来越引人注目,当升学选学校成为许多家庭重中之重,他们为何反其道而行之,放弃通常教学资源和质量更优秀的城市学校,来到乡村就读?
一
斯民小学的校园里,一棵百年树龄的楸树,枝开叶繁,暗示着这所学校的历史。
我们到的那天下午,正好是诸暨剧院送戏下乡,学校早早搭好了戏台,孩子们围着戏台,看得出神。这里就有羽希的儿子。他是最早来斯民小学就读的城里孩子之一。
羽希说,她知道斯民小学,是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里。那一集讲到这个百年村小的变迁。那略显古老的木砖结构教学楼,那康有为题写的门额,尤其是不拘一格的课程设计和孩子们在乡间小道上奔跑的情景,忽然打动了她。
当时,羽希的儿子就读于当地一所小有名气的学校。但慢慢的,她发现儿子有些变化。原先活泼好玩的他每天从学校回来都垂头丧气,也不爱说话了。
她和老师沟通,和孩子沟通,想了许多办法,但显然,成效甚微,整个家庭都变得焦虑了。直到接受我们采访时,羽希仍然希望不要提到是哪座城市哪所学校。
“要不,带孩子去农村?”看着电视的她一个念头闪过。
第一次到斯民小学时,她觉得这里真偏僻啊。这是在诸暨东南部,东白湖库区,青山绿水间一个古色古香的村落——斯宅村。但校园里孩子们的笑脸是真切的。
2021年10月,羽希决定让儿子先到斯民小学试读。每天一放学,她就观察孩子的表情,是不是比以前放松?有没有开心一些?
试读了两个月,和家人商量以及征求孩子的意见后,她把儿子的学籍转到了斯民小学,她陪读,孩子爸爸留在城里赚钱养家。“我们是避‘卷’来的。”羽希开着玩笑,但也有一些无奈。和她有类似经历的家长,斯民小学还有六七个。
斯剑光至今记得这些家长第一次来的情景。“斯民小学真的和网上说的一样吗?”“成绩不好会被批评吗?”他们带着疑惑,一个个问题抛出。每到这时候校长总说,那先试试吧。“与其说我面试他们,不如说是他们面试我。”
去年9月开学,斯民小学又来了5个城里的孩子。学校在各方支持下,把村里空置的一处房子,改建成伴读社区。伴读社区装修一新,一楼是休闲阅读区、楼上是卧室和公共厨房、餐厅,月租金300元,目前有5户家庭租住在这里。
而佳盈租的房子则在村子中间,一个大院子内住着十几户人家,她租了其中一间,一年租金近九千。房子虽然不大,但收拾得清清爽爽。“这是我自己晒的番薯干,你们尝尝。”她热情地招呼。
和斯民小学一样,富文小学在网上也有些名气,特别是它有点梦幻的校舍,是由中国美院的老师设计的。
富文小学的同学们正在操场上踢足球
“我们希望孩子多一些体验,而不是重复做题。”晓璐两年前带着儿子从附近城市来到富文小学。其实,在原先的学校,孩子成绩算不错,但背后是,老师管得严、家长盯得紧,实在有点累。
也是真正到了学校门口,除了漂亮的建筑,操场上孩子们飞奔时的笑容才让她觉得,这也许就是她想给孩子找的学校。很快,她带着孩子跟校长见了面,决定转学。
在富文,不少村民的房子也租给了带孩子来上学的伴读家长。“在我们村子,年轻人大部分都走了,许多房子以前只能空着,哪里想得到还能租出去?”当地人发出感叹。
二
浙江省特级教师何夏寿,每学期都专门抽出两周到富文小学来上课,组织学生成立文学社,进行童话创作。“可能是因为平时和大自然接触得多,从字里行间看得出孩子们很有灵气。”何夏寿说。
事实上,富文小学的课程和城市里的学校有所不同,倡导“为生活做准备”,常常与乡村劳动、时令节气、民俗文化等元素结合起来,开设了竹玩、园艺、二十四节气等课程。
每个班两名老师包班,负责上语、数、英、科等课程。学校鼓励老师们挖掘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推行主题融合教学,打破学科边界。
同样的,在斯民小学,上午学习国家课程规定的学科知识,下午开展由学校、家长、社会机构三方共建的美育课课程,如书法、绘画、音乐等。“半天不上学科课程,在之前的学校想都不敢想。”一位家长说。
斯民小学有一门特别的课,认识《诗经》里的植物。一周背诵一首诗经,认识一种植物。
给学生上课的林婕是一位植物学爱好者,第一堂课她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在校园里找到几种代表“薇”的豆科植物。在林婕眼里,植物是孩子们信手拈来的玩具,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自然。
学校也开设了农耕课,直接在村里开垦了一亩六分地,一畦一畦的菜地收拾得整整齐齐。去年冬天种下的菠菜、生菜、蚕豆、大蒜,随着春天的到来已然收获,现在地里豌豆苗长势喜人。
羽希和佳盈从田埂上走过,指点着不同片块,这是哪位小朋友栽种的,那是哪位小朋友培育的。她们笑着说,我们倒在这里卷起来了。旁边的茶园正准备搭一座树屋,做什么用,老师完全让孩子们来设计方案。
校长斯剑光说,“带孩子从城市里来的家长,对教育通常有自己的见解。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学校的颜值,我想,他们更看重的是乡村学校小班化的优势和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
三
那么,从城市来到农村上学,这些孩子适应吗?
富文乡中心小学家长们印象深刻的是学校的毅行。“我们的春游秋游是毅行,全校同学只要没伤病的都参加,往返十几公里孩子们全都自己走。”晓璐说,一开始不敢相信孩子们能走完,但大部分都坚持下来了。
羽希在朋友圈设置了一个主题,用来记录儿子的变化。“今天路过原来的小学,看着曾经熟悉的地方,我逗儿子,明年你回来吧,你看这里多好,校园又大,小朋友又多……”但儿子马上岔开了话题,说还是想在斯民上学。
还有两件事情也令羽希感触很深。在斯民小学读了五周后,儿子主动练起了很久不弹的钢琴,从一开始的磕磕绊绊,到能弹奏比较完整的曲子。“说明他正在重拾对于学习的信心。”羽希说。
过了几周,儿子又给了她一个很大的惊喜,他说百家姓里没有“斯”姓,然后有声有色地完整表述了第一个斯姓的由来。“这是以前没有过的情况,他开始有了表达欲。”羽希一篇篇地记录着,看着儿子一点点变化,她也稍稍松了一口气。
“每个孩子身心发育的速度不一样,我们的孩子比较慢,我们需要度过这比较困难的一段时间。”羽希说,内心还是有一些矛盾,但看着儿子每天都很开心,总算暂时放下了焦虑。
刘峰夫妇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他们从一开始就打算给孩子强化古典的熏陶。这在普通的学校里,很难做到,因为没有那么多机动的时间。
他说: “斯民小学的教学氛围我们很喜欢,孩子既能感受集体教育的氛围,每天下午又能发展自己的爱好,去研读经典。”
作为一位四年级小胖墩的妈妈,佳盈在意的还有孩子的身材。她自豪地拿着孩子的照片簿给我们看。这是来的第一天拍的,这是前几天拍的,她说,孩子变瘦了,字写得比以前好了,自信了。
“他们家孩子,拿起锄头就很开心,可皮实了。”大家在一旁开玩笑。
有时,佳盈会悄悄跟之前同学的家长要几份城里学校的卷子,“能做七八十分,够了!”她知足地说,不用和以前一样,一分一分去计较了。
“孩子确实放松下来了,老师不会因为成绩对学生和家长有偏见。”一位家长说,每个班级只有不到10名学生,孩子的一点小变化都会及时反馈,不仅仅是成绩。
四
对家长来说,带着孩子从城市到农村上学,更像是一场“反内卷”试验。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周晓燕关注到了这个现象,“虽然目前还是少数家庭的选择,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上部分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值正在发生变化。”周晓燕说,这些家长以80后为主,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可能因为受到自身成长经历的影响。
“也不一定是要反内卷,其实就是想给孩子一个顺利成长的童年。”正如一位妈妈所说 ,“如果孩子在乡村小学找到自己的节奏,爱上了学习,就说明这条路对这个孩子是合适的。”
斯民小学的老师和同学们
“双减”之下,为何部分家长依然会做出这样的反向选择?周晓燕认为,减少作业量、减少课外学习、减轻学习压力只是走出了第一步。接下来更要关注的是,在把“量”减下来的同时,如何把“质”提上去。就学校而言,要进一步从提供优质教育入手,让学生更有质量地学习,更有滋养地成长。
在和家长的交流中,我们反复听到一个词汇是,松弛感。在这里,没有反复的刷题、没有严苛的排名、没有孩子之间家长之间的“内卷”。对这里的家长来说,从城市到农村,是他们现阶段所能做出最适合孩子的选择。
不过家长们仍然清醒。“在这里读书,对培养孩子的适应、动手、思辨等能力确实有益。但也要认识到,孩子在学习方面可能没有那么全面系统。将来他们还是要走出这个村子,去面对更大的社会。”一位妈妈说。
“校长,斯民小学能办初中吗?”在轻松气氛中看似随意提起的一句话,却道出了部分家长的迷惘:小学毕业后,孩子们应该去哪?可以去哪?
“还不知道,要么回城里,要么送出国。”羽希说。家长们不时会担心的是,这样回去,孩子能适应吗?
斯民小学的城里孩子都还未毕业。富文小学已经有一些城里来借读的孩子毕业了,或许可以给出一些答案。他们中的一些继续留在淳安当地学校,也有回到原来的城市去上初中的。
富文小学书记姜蔚颖说,“从目前家长反馈的情况来看,这些孩子各方面适应得不错。”上学期她和其中一位回城的男生妈妈交流过。那位妈妈当即发来几张照片,告诉她说,孩子的学习能跟得上,学校的活动也都会主动报名参加。
从城市到农村,家长们看似不平常的选择背后,是对小而美的乡村特色学校的认可,是对更多元的成长道路的认可。
(根据采访对象意愿,文内家长羽希、佳盈、晓璐、刘峰均为化名)